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
发布时间:2010-03-01 发布机构:市科技局(市外专局) 字体:[大 中 小]
体裁分类:公告公示 主题分类:科技、教育 文号: 索引号116/2010-194314
中共秦皇岛市委
秦皇岛市人民政府
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
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步伐,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意义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增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破解城乡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全民创新创业目标的基本路径,是增强生态和文化优势、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新秦皇岛的重要举措。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基点,充分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积极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社会舆论环境、体制机制环境、政策人文环境。
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立足秦皇岛实际,把自主创新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和实现秦皇岛跨越式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以国内外一流滨海城市为标杆,以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为根本,深入实施“旅游立市”、“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城乡统筹战略,着力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推动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方式转轨、产业模式转型,努力把秦皇岛建设成为特色优势明显、创新机制健全、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开发一批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质产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创新人才,打造一批具有显著集聚效应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具有我市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中心三基地”的产业定位更加明显,生态环境更加友好,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特色更加突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
——创新投入明显增长
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大,各级财政一般预算安排的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市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逐年提高。到2015年,市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3%以上,各县区达到1.5%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到5%以上;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以上。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企业技术研发机构30家以上,总数达到66家以上;
培育创新型企业50家;
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8%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占申请总量的比例达到32%以上,每十万人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省前列;
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4万人以上;
人才密度达到18%以上,其中高精尖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例达到6%以上;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到160册以上。
——创新绩效更加突出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研究开发、引进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质新产品600项;
省名优以上的产品达到100项;
拥有省著名商标和国家驰名商标160件,其中驰名商标10件以上;
培育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50家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13%以上;
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家以上,其中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家以上;
万元GDP能耗降到1吨标煤以下;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1.85万吨和5.67万吨以内。
——创新环境更加优化
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政策法制环境更加完善,创造性地加强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治安环境建设,社会各项事业适度超前发展,在全社会形成“勇于创新、激励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工作重点
(一)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低碳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关键技术的研发、引进与消化吸收,加强产业链的集成创新,占领产业制高点。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鼓励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研究政策,建立机制,集中力量引进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特别是引进一批国内外高新技术龙头企业,迅速形成产业规模。提升各类园区、产业聚集区的发展水平,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向园区聚集。积极培育数据产业、太阳能光伏封装设备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和海水淡化设备产业等高新技术区域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具有秦皇岛地域代表性的优势产业集群。
2、加快支柱产业技术升级。组织绘制装备制造、金属压延、粮油食品、玻璃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技术路线图,确定产业技术研发的方向和重点,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实施一批带动性强、支撑产业优化升级的重大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项目,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利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与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推广,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组织实施一批环境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科技示范项目,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3、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依托港口、公路、铁路运输枢纽优势,以港口物流为龙头,陆路物流为支撑,鼓励企业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等各环节采用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和装备,推进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领域的推广应用,提升我市现代物流业的能力和水平。以北戴河区、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等为依托,培育文化创意、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
4、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深入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推动旅游业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由低端建设向高端拓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的转变。创新旅游业发展体制机制,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健全服务体系。研究开发高附加值、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依托新澳海底世界、集发观光园等景点,建设旅游观光科普基地,宣传普及科技知识,增加旅游业的科技含量。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研究开发三维虚拟景区系统、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等软件,提高城市和旅游景区信息化水平。
5、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依托驻秦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秦皇岛市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促进现代农业向高品质、高附加值发展。创新科技特派员的选派方式、方法,扩大选派范围,实现每村一名科技特派员。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布局,选择具有产品特色、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有效整合资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促进土地、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在园区集聚,提高全市农业竞争力和质量效益水平。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研发机构。帮助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研究院,使之成为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平台。
2、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导向作用,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
3、培育创新型企业。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各类技术创新活动。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推动各类企业的创新发展。鼓励支持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三)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1、实施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工程。提高专利资助标准,加大对获得国内外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补助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申请专利。加快专利技术的转化步伐,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符合我市产业政策的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事业单位,提升企事业单位创造、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2、实施标准化战略。鼓励企业参加“对标行动”,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主持或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
3、实施品牌战略。强化企业的商标注册意识,加大对重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品牌产业扶持力度,培育一批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省名优产品、中国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国家驰名商标。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加快名优农产品开发。做专做精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品牌,培育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消费型服务业品牌。鼓励有条件的品牌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创建出口品牌和国际品牌。
(四)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
1、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转移、科技信息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按照服务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的要求,加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做大做强国家级中心品牌。围绕装备制造业、数据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等特色产业建设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鼓励县区建立符合区域发展需要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推进专业性行业协会建设,支持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协会发展,鼓励行业协会开展技术评估和咨询等科技服务。
2、培育发展技术市场。完善技术转移机制,鼓励市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我市建立技术转移机构。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网上技术市场、燕山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为依托,加强技术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交易和转化。
3、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和鼓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向社会开放,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依托技术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公共检测平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检测服务。强化市科技情报所职能,建设专业化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科技文献、标准、情报和信息服务。整合全市信息服务资源,建设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环境治理等民生领域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高民生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
(五)加强科技合作,拓宽创新渠道
1、加强国内科技合作。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举办科技成果对接、创新论坛等活动,吸引高校、科研院所来秦设立研发分支机构。重点推进我市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京津地区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健全合作机制,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促进科技成果在我市的转化。支持在秦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作用。
2、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支持我市企业、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加入双边、多边科技合作,促进我市科技研发活动的国际化。鼓励境外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来秦独资设立或与我市合作设立科技型企业或研发机构。
(六)优化创新机制,增强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1、健全创新的激励机制。用足用好国家和省推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结合我市实际,依法制订财政、税收等具体政策措施,创造有利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环境。鼓励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参与入股投资和增资扩股。
2、强化政府投入的引导机制。加大各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坚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切实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各级财政一般预算安排的科技投入增幅,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市财政设立创新型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整体推进工作。
3、建立科技投融资的扶持机制。促进科技企业与投融资机构的有效结合,做大做强成长型科技企业。积极创造条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证券市场融资。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发挥好市科技投资公司的作用,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或个人以多种形式组建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或创业投资公司,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创新型企业。
4、完善科技管理的统筹机制。建立健全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制定重大科技政策的决策机制、开展重大科技活动的组织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科技资源集中投入到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新技术产业、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性科技创新、事关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重要方面。
(七)坚持培养引进并举,集聚高素质创新人才
1、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加强中青年拔尖人才、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创新型企业家的培养和使用。依托大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各类创业中心、科技园区的培训资源,建立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实践基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2、大力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充分发挥各类机构引才聚才作用,重点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精尖人才。创新各类人才柔性引进政策和服务方式,鼓励国内外创新人才以兼职、短期工作等方式,参与我市重大科研活动。
3、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奖励力度。修改完善我市的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对获奖者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奖励。建立对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和优秀创新团队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对先进人物和优秀团队予以表彰奖励。
(八)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
1、实施全民科学素养提高工程。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在全市建立综合性的科普场馆,集中宣传、普及科技创新知识,展示、交易科技创新成果。加强农村科普工作,逐步建立提高农民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体系。实施全民学习计划,建设一批国家、省市和社区教育实验区及示范区。实施全民创业行动,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孵化”等一条龙服务,激发广大市民的创业热情。
2、推进教育创新。大力实施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支持和引导高校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与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相适应,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发挥高等职业学院的作用,强化创新教育和岗位培训,形成一流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3、培育创新文化。加大对领导干部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方法等知识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能力。加大宣传力度,集中宣传和展示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果。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精神,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发明创造、技能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营造“勇于创新、激励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4、加强城市管理创新。整合城市各类信息资源,建立科学、精细、高效的城市管理模式,打造数字城市信息平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人居环境。
四、加强领导,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坚实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具体负责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各县区分别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具体负责本区域的创新型县(区)建设工作。
2、建立创新绩效考评机制。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列为各级、各部门的目标任务,由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考核评价体系,每年度进行考核。
2010年3月1日